《牛人》包一飞|在攀登中锤炼,在文化中成长,七大洲如何打磨出钢铁人格



AMGA美国高山向导协会SPI攀岩教练

1994年开始户外探险

15年雪山攀登经验

7年户外专业教学经历 


足迹遍布33座高海拔雪山的他

曾致力于户外运动和人格成长的关系研究

户外运动&人格成长

有着怎样偶然之于必然的关系



本期嘉宾:包一飞。高山向导/攀登教练、北师大珠海分校户外运动教师、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教师、WMA野外急救课程讲师、Coach K 签约教练、AMGA美国高山向导协会SPI攀岩教练、博雅户外运动学校教练。十五年雪山攀登经验:登顶中高海拔雪山33座;带队攀登雪山100余次,登顶七大洲最高峰,徒步到达南极点。足迹遍布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南北美洲,大洋洲及南极洲。

1:首先让我们欢迎包老师的到来。

2:我叫包一飞,是一个职业登山向导,我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带海外的一些攀登,登山从2003年到现在应该算是16年。

1:16年了,有没有计算过登了多少山峰?

2:实际登顶的山峰也算过,大概是在34座。

1:你在2015年的时候,挑战了一日登三峰,当时怎么想着去挑战?

2:当时就觉得登山是好玩的,时隔12年以后,你在这个行业中面临的有朋友的离去,同时还有的死了,面临生活物质条件,并不像有些行业那么好的回报,面临着很多比如训练的一些伤痛和风险,你是不是还热爱这个事情,我给自己的一个界定,就是说你如果不热爱这件事情了,你还愿不愿意再去做这个行业,不热爱登山了愿不愿意做这个行业,真的是不知道我还热爱不热爱,因为我那个时候几乎全都是在做活动,带人去登,我没有自己去登。所以对热爱的一个界定,就是说这个事没有钱,你还花钱,就跟我们以前带的客人一样,你还要面对一些挑战,就是回到12年前最初的那种挑战,最初那种花钱去登山的状态你愿不愿意?所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,所以我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,四姑娘山有四座雪山,四座主要的,幺妹太高了太难了,爬不上去,所以大峰、二峰、三峰,一般来说普通的队员抛开适应不说,从村子到大本营一天,大本营登顶回村子一天是两天,这样的话你登三座山你可能需要六天,加上你可能前期需要适应,这是一个星期的事,我现在是一个职业向导,我知道我不是普通人,但是我是不是有那么不普通,所以想在一天之内去把它登完。

1:你的计划就定在一天,出发之前我就知道我要一天返回?

2:对,我肯定要一天把它登完,所以我重新开始像以前一样研究山峰,做计划,先去三峰合理,还是先去大峰合理,等等,所以最后我是前面也活动把队员全都送走了,就我一个人留在那边,在零点零分的时候我开始快速的攀登。

1:是夜间吗零点零分?

2:夜间开始的,因为我希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,天不要太黑,所以我计划是在第二天的七八点能够完成的,晚上的七八点。

1:你当时出发之前有把握吗?

2:客观地说是有把握的。因为我以前这三座山没座都爬过十几次,但是我都是带着队员爬的,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速度,到后来有一年,2015年我参加一次比赛,就是爬一座山峰的比赛,我大概在55分钟就爬完了其中的一座,但最简单大峰,我知道我的速度是完全可以比普通的队员大概两到三倍的速度,我觉得是可以完成的。但是你毕竟没有做过,特别是你十几个小时以后的体能状况,所以挑战还是有的,比较好的事还是比较顺利的。

1:你当时最担心的是什么?

2我们以往带商业队我们要修建一个路线绳,就是挂绳子大家抓着绳子爬,我自己一个人爬,我不可能给自己再去挂绳子,所以我不用绳子,我要很快的把它爬完,所以这个就会很不一样,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掉石头或者其他的风险,大概是这样六七十度的角度。另外就是找线路,你有可能走错了,因为没有人,这个山以前是这么上下的,我要在中间找到一些地方过去,这些路都不太有人走过,所以这些路如果你找的不顺利也会耽误很多时间,所以对体能、综合判断和计划都是一定的挑战。

1:在这15年来,你觉得户外运动对你有哪些改变?或者说是在15年不同的阶段,你在心理上以及体力上经历了哪些阶段?

2:这个其实阶段也是比较明显的,就说登山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,这个阶段是比较冒进的,因为从2003年开始第一座山就登顶了,虽然高反,下山的时候才吐了,登的时候没问题。第二座、第三座、第四座、第五座相继都登顶了,而且海拔也越来越高,难度也越来越高。那个时候算是一种自我膨胀期。直到2005年我第一次去叫慕士塔格7500多米的雪山,那个时候我真正遇到了困难,因为我是有一个机会去做高山协作,给日本队背东西,我是有可能有机会跟日本队一块登顶的,但最后自己没有把握住。

1:什么原因呢?

2:因为身体条件不行了,因为在20多天的适应期里面掉了大概十公斤,身体很差,所以登不了。

1:在爬山过程中体重一点一点往下掉?

2:对,那个时候会掉,所以在那个过程中,你等于说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,信心爆棚的时候被一下打回了原形。2006年的时候我就重新登慕士塔格,2005年没登顶,2006年完成了,完成了以后觉得哪里不够,我就开始去学习。

1:觉得哪里不够?

2:你对登山的了解,知识和技术各方面都不够,所以我就选择了去参加培训,参加了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技能十几天的一个课程,在那时候了解更多的系统以后,我觉得逐渐对登山又有新的感受,这个不完全是靠意志力的,没有技术的意志力是耍流氓,这个是一个阶段,从无知无畏一路冒进到被打回原形开始学习。学习以后我就逐渐登山有点多,这个时候也开始用登山来作为工作也开始带人去登山,帮助其他人去完成一些梦想。在帮助其他人完成梦想的时候,到08年也算是一个坎儿,08年的时候,我也在想一个问题,因为登山这个事从2003年开始已经做了5年了,没有饿死,但是也没有收入,没有盈利,收入是也有的,糊口还是可以的。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我把很多的朋友带到了风险中,带到了痛苦中,他们也跟我以前一样吐、反应,最后有可能登顶,有可能他还失败登不了顶,有一段时间是想放弃的,后来有一个老大哥来说,要是没有你,我们就没有这样一个去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,那个时候他大概60岁左右才开始登山,为了登山他自己一直努力锻炼,登顶了一座雪山,到六十一二岁的时候去做了一个脑瘤的手术,其实风险挺大的,开颅的,开颅安上去以后,医生说你恢复的很快,不像一个60多岁的人。他说你知道我是干吗的吗?我是登山的,我为了登山这件事我做了两三年的努力,我的身体状况已经从61、62岁回到了50岁的状态了。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触动挺大的,我觉得我在通过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来帮助这个社会。所以现在潜心于带大家去海外攀登,自己更多登山也会在国外多一点。

1:像这种山峰处在不同的国家,它会有不同的登山文化吗?

2:对,其实海外的登山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窗口,因为不可能去所有的国家,也不可能跟当地的人交流的特别深,每次去旅行通过登山的窗口,我会了解当地的一些登山的文化,通过登山的文化我就会想这个文化怎么来的,真正建立的?其实它最后影射的是这个国家,或者这个州的一些文化,你就会了解它的一些文化和历史。比如南美州的印象,你的印象是什么?

1:热情、奔放。

2:热情、奔放、烤肉、红酒。像中国很多的商业登山公司是不允许队员在营地、高海拔的地方去喝酒,不允许的。在南美洲在那个山脚阿空加瓜海拔6964米,你到了大本营每天晚餐都给你提供红酒,对他们的红酒来说就像我们的豆浆,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饮品,他并不认为这个可能是对高海拔有害的一个东西,所以非常自由,热情奔放,喝不喝当然无所谓。

1:你登山的时候会融入到当地的这种文化里面吗?

2:这个其实是在海外登山最也意思的一件事情。我们在高海拔登山的时候,会跟各国的向导我们会聚一起,聚在一起  我们会像小的party一样,我们也会交换各国的信息,了解各国的文化。

1:你觉得登山对你来讲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?

2:其实像我们作为职业向导去带队登山,整个行程是有设计的,是有经验的,是有规划的,其实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很少,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就是那一点点不可控的东西,在那一点点不可控的情况发生的时候,也是考验人性的时候,也是考验你能力的时候,每次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,你第一时间处理的方法,这个处理方法的背后就蕴含着你的能力、你的知识、你的经验,甚至你的品格。

1:你觉得户外运动对你来讲,刚才提到的人格,对你的人格成长它有哪些促进作用?

2:其实,我们有的时候会把人分类,这个人是体育帮的,那个人是一个IT狗,那个人是个奸商,我打个比方,大家会对一群人有一个所谓的定义,好像练体育的人相对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,好像做生意就意味钻到钱眼里面,IT人士是没有生活的,只有1和0,登山到底怎么样?这个其实就是你的一个性格综合的东西造成你人格的成长,我以前在教育学院一起做过人格成长的一个研究,登山会把你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。你看我们在登山的时候我们东西很少,甚至空气都是稀缺的,珠峰的顶上的氧气只有海平面三分之一的气压,所以你连氧气都不够的时候,你怎么来平衡自己的物质需求和别人的物质需求,所以他就需要一个团队的,所以他对一个团队的历练是很直接的,好奇心,爬上山顶看看它到底有什么,最早去登山就是好奇这些。第三个就是你的坚强,因为你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,你会遇到无数个困难,无论从身体的从发生意外各方面的,所以这种坚强是登山者能够从攀登中历练出来的一个东西。最重要的我觉的是责任,你觉得登山是自己的事还是家庭的事,如果有人在攀登中死去了,那这个事就是家庭的事,如果玩得很开心可能是自己的事。所以,登山者得平衡风险。

1:登山对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?

2:我回头可以给你看一张照片,我11年前的照片,11年前的时候我是90多公斤。我觉得它会给你一个目标,让你变成一个相对自律的人,我觉得这可能登山对我的一个改变。

▲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


登山路上有“文化”


“包一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1979年出生的他曾经担任近5年的大学老师,主讲户外运动,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教师。”自2003年开始,他尝试高山攀登,在16年时间里先后成功登顶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。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,他登上大洋洲最高峰——海拔4884米的查亚峰。

“不同国家的人,有不同的登山文化。”包一飞介绍。2003年他登一座雪山时,就有人问他:要去登珠峰吗?而16年后的今天,还有人会问他:王石当年登珠峰的时候是不是被人抬上去的?他表示,攀登珠峰,是一个离死亡很近的过程,不大可能是被人抬上去的。以至于在大本营附近有人掉进了冰裂缝受重伤但没有死,都是值得人欢欣鼓舞的事情。珠峰的四号营地在海拔8000米左右的地方,在那里上卫生间都要拎着氧气罐去——跟平时在医院戴着小便袋的病人没有什么区别。“在珠峰峰顶,氧气含量只有平地1/3,那时候有一罐氧气可以吸,就是人最大的诉求。”


在攀登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的过程中,包一飞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美国文化——严格按规则办事:尽管海拔只有6194米,但这么多年下来麦金利峰的登顶成功率只有55%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当地有严格规定:每个人必须自带登山所需的所有物资和装备,至于公共物品则由向导分配,大家抽签决定谁背哪一袋。在21天的徒步行程中,他们需要带上21天的食品,以及各种各样的装备,总重量有50公斤之多。在背不动的情况下,就只能自己用雪橇拖上去。


此外,当地还有各种严苛的规定,每个队员必须遵守,否则就可能被劝返。比如:不能花钱买服务,不能自带向导和背工,外国向导更是不允许的。而且在路途中临时休息,只能靠边坐,不允许占道,哪怕没有影响到别人也不行。向导会根据每个人的所有表现进行综合打分,未达标准者不允许登顶。“正因为如此 ,很多可以登顶珠峰的人往往在麦金利峰却无法登顶。”

至于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,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。“可以这么说,北美人无比死板,而南美人无比奔放。”比如,在大本营,每个星期都会举办烤肉party(聚会),这在别的大本营是看不到的;在那里还会有很多利用假期前来打工的女大学生,这在别的大本营也是没有的。

到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,则是另外的景象:服务人员人数之多,足足有登山者的四倍之多。当地的经济条件不好,很多当地人通过通过登山服务来获得报酬。一个背工的日工资是5美元,而当地一瓶可乐是1美元,就是说一个背工的日工资相当于5瓶可乐。


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:包一飞曾经遇到一位74岁的当地高山向导,他介绍说,40年前的乞力马扎罗峰在4000米左右的地方就有冰川,现在只剩下峰顶附近的那部分了。“气候的变化速度之快,让人惊讶。”

至于南极洲的最高峰文森峰,包一飞以向导的身份去过两次。每次去之前,他都要给队员先进行为期两天的环保教育。比如,每个人的排泄物,必须由自己用塑料袋装好,再密封后用袋子带着,返回交给管理处检查。如果排泄物的分量不够,对方会追查原因——一般人是不会连续10天便秘的。

走遍了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,包一飞感慨地表示:“通过登山这件事,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,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。”要说登山对一个人的影响,是正向且积极的,就是喜欢它,但不喜欢被安排的探险,喜欢去没人去过的地方。探索是人的本能,只是有人去探索户外的世界,有人去探索其他的方面,世界才会更加多彩。

上一篇 下一篇